幼儿教育和音乐

时间: 2012年01月01日     地点:全国

时间: 2012年01月01日     地点:全国

为了培养丰富的感受性

 

  看见漂亮的鲜花、听到好听的音乐、闻到好闻的香气。惊奇、发现、安心、愉快等等,孩子们接受外界的刺激,通过感性来认知,逐渐成长。越是多给他们充分利用感性去感知外界的机会,他们的感受性越好。音乐的感官刺激在培养孩子的感性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抽象的音乐世界能给孩子们带来不可替代的感官刺激。正因为孩子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所以能够很好地感受外界的刺激,从而有了表现自我的能力。

 

发生在音乐中心里的一件事

  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女孩子开始弹3部式的曲子。当弹到中间部分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速度突然比平时慢了很多。演奏结束后,老师问 “为什么速度慢下来了呢?”她回答道,“因为这部分非常好听,弹快了觉得可惜,所以慢慢地弹了。”孩子丰富的内心感性世界有时让人吃惊。如果这个时候老 师说:“一定要按照原来的速度弹。”那孩子心中丰富的情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吧。从旋律中,女孩展开了怎样的想象呢?速度方面先暂且不谈,从这件事中我 们看到了孩子们无限丰富的奇妙的想象世界。这是幼儿发育阶段特有的,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发挥出来的感性。换句话说,是只有在这个年龄才能感受并表现出来的非 常重要的能力。

  让孩子们能够感性地掌握音乐,提供给他们外界刺激,这些和语言的学习并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感受音乐,孩子们的感官反射变快,这对大脑活动也有益处。

 

孩子的成长~感觉(知觉)和脑的发育~

 

  说到感觉(知觉),人们通常用“五感”这个词来表达,他 们分别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这一知觉机能的发育即是脑的发育。人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接合点称为突触,脑的发育,是突触数量增多 的过程。突触在出生后的5年里急速增长。在阶段即出生后到3岁时有60~70%的突触连接已经完成了,到了6岁是80%,到了10岁近乎完成 100%。

  在幼儿阶段的发展中,伴随着这一时期的环境、体验、经历的不同,神经原突触连接的构图也会随 着听觉、视觉、触觉的感官反射培养和随之产生的大脑活动而变化。在幼儿的生长发育阶段,如果我们培养孩子“孕育丰富心灵的大脑”,能培养他们的智力、知 性,特别是积性。孩提时代的行为经历、通过身体运动得到的知性体验、情感的稳定・适应等等的积累(智力)是培养感性和知性的源泉,对今后人格形成带来非 常重要的影响。


听力的发育

  胎儿在母亲体内7~8个月开始,可以听到声音了。妈妈意识到的,胎中的婴儿也能够感受得到。孩子出生后,3~4岁是听力快速发展的阶段。

  幼儿阶段是记忆语言很快的时期,听力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想要在这一阶段让孩子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听更多优美的旋律,和喜欢的妈妈一起有感情地唱“亲子之歌”。优美的旋律配上歌词,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这对形成良好的感观反射很有效。

  旋律感和语言表现的感觉有着直接联系。跟着旋律的抑扬,边想象歌词边有感情地唱出来,这加快了反射的速度、帮助孩子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感受词语的意思,成为一种情动感觉的积累。

 

幼儿阶段~10岁前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觉得音乐体验初的目的,决不是掌握乐理和技巧,而是培养感受优美音乐的心灵。孩子们感到“愉快”这一心里活动的基础,是在人和人的交流中产生的,是在和父母的接触中健康地培养起来的。特别是幼儿阶段,这一特点表现得十分明显,家长在身边时孩子们的情绪会很稳定,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所得到的共感和喜悦,可以说是构筑起孩子各方面表现的基础。虽说每个人的成长各有不同,但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积累起各种丰富的体验,这样的孩子是幸运的。我相信,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带给孩子们人格的形成和成长。孩提时代那些搭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和妈妈一起讲故事看连环画、学音乐等等的经历,其实是对右脑感观反射的一种训练,也将成为一生不可替代的珍贵经历。

  感受→考虑→通过肢体和语言来表达”这是一个人反映的基本过程。 “记忆→在幼儿时期培养由各自创造形成的脑内影像的‘感知脑’”是非常重要的。反之,如果在这一时期不培养“感知脑”,那么今后也很难培养“思考脑”。我 觉得,在幼儿到10岁的脑发育阶段,通过音乐来培养感观反射,对培养孩子们的各种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听说现在的孩子只要是喜欢的,什么都可以得到。在中国还有把孩子叫做“小皇帝”的说法。这样真的好吗。我想家长们需要重新审视的一点是,孩子自身是无法选择父母和幼儿时期的教育环境的。


 

雅马哈音乐系统指导老师 佐藤明雄